网课期间偷玩游戏充值好几万!孩子戒不掉游戏,家长怎么办?
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并不算新鲜事
几乎每个月都会爆出类似的新闻
因此很多父母干脆不给孩子手机
但网课必须用手机和平板等电子产品
于是又出现了这些新闻
钱不能退回来,只是一次性的损失;但孩子无法克制网瘾,带来的是持续一生的伤害。
都说堵不如疏,难不成让他一次性玩到腻?
还是说,拿出家长的权威,完全禁用,24小时监控?
我有一个十岁的儿子,复工后我们都要上班,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在家。
奶奶不懂平板电脑怎么用,他上课的时候也尽量不打扰他,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。
每次我回家检查电脑前,他都悄悄卸载了游戏。幸好我留了心眼,查了他的聊天记录,里面都是跟哥们排位、组队的消息。
铁证如山,我教育了他一顿,他反倒觉得委屈,连晚饭也不吃。
协商再三,答应给玩半小时;但半小时后收电脑,他耍赖:“妈妈,等我打完这一盘!”结果,又是半个小时过去了。
有人说,干脆敞开让孩子玩,玩腻了就没有那么强的渴望了。
但很多家长不敢、也不愿意这样去尝试。为什么呢?
第一,很小的孩子,眼睛、脊椎都还没有发育完全。游戏瘾还没戒掉,恐怕背也驼了、眼睛也近视了。
第二,游戏的开发者越来越高明,关卡的设置、游戏的奖励,都是奔着增加用户黏性的目的。一个孩子自制力再强,能强过游戏厂商的层层套路?
第三,孩子个体差异太大,有些孩子明事理、能分轻重,玩游戏也不会忘记写作业;但有些孩子,一玩游戏就停不下来。
说了这么多,不就一个原则:别让孩子碰游戏吗?
不,一刀切绝对不可取。且不说孩子会想方设法偷着玩,蹭小伙伴的手机玩,更重要的,会影响亲子关系。
因为孩子的爱好得不到补偿,就粗暴地被切断,只会点燃他愤怒的小宇宙。
为什么不能一刀切?还得从孩子玩游戏的原因讲起。
曾有一个青少年公益组织做过调查,得到的回答大多是:
“玩游戏的时候,网上有很多人一起开黑,比一个人呆着好。”
“输了也没关系,没人会骂我,随时可以重来。”
“我在游戏里面很厉害,大家都崇拜我,那种感觉太棒了!”
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到,孩子玩游戏,无非就是为了:成就感、陪伴和自由的氛围等。
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玩游戏,却没办法感同身受去思考:
游戏究竟可以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补偿?
心理上有一种著名的禁果效应:你不许孩子做什么,孩子就非要不可。
纽约州的州长科莫在记者会上曾开玩笑:女儿带回来男友,哪怕他不喜欢,也会说“还不错”,因为据他的经验,他越说不好,女儿只会越要跟对方在一起。
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,也可以看出未成年的逆反心有多重。
家长对待孩子玩游戏的态度,跟大禹治水是一样的,堵不如疏。
其实,有研究表明: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大脑的创新思维、训练逻辑思维。
所以,玩游戏并不等同于浪费时间。
首先,父母要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。
现在的孩子是网络的原住民,他们不可能不接触电子产品,游戏已经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第二,接受不等于放任,任何自由都有规则和底线。
孩子可以玩游戏,但绝不能占用休息和学习时间。
比如,可以跟他约法三章:作业拿到A+,可以换取30分钟游戏时间;阅读20页名著,10分钟;如果玩游戏拖延,则两倍扣除。
给孩子明确的规则和奖惩,给他心理预期,同时也受到约束。
第三,家长的表率作用,比任何方法都有效。
生活在一个书香家庭的孩子,沉迷游戏的比例会大大降低。
因此,很多优秀家长都深知这个道理:布置家庭专属的阅读空间;每天抽出半小时和孩子亲子阅读;多带孩子参加书会、逛逛图书馆,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认知。
做父母的要记住:如果现实比虚拟更有趣,更有成就感,能获得更多快乐,孩子绝不会沉迷游戏。
家庭教育是否有效,说到底是看亲子联结有多亲密。
如果孩子可以从家庭中获取慰藉,从学业中获取成就,我们大可以放心告诉孩子:想玩游戏就玩会儿,没关系。

推荐阅读
让孩子爱上学习
让学习给他足够的成就感
树童网校海量网课
赋能孩子的健康成长
童粉美妈慧
戳我


招商热线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