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差影响孩子独立和情商,试让演故事带孩子进社交圈

家长社交魅力能″传染″孩子
和同龄小伙伴玩耍才是社交?宝妈应该抛掉这种想法。其实,哪怕是和父母互动,也是孩子社交的重要经验,并且往往是习得社交的第一站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·汤普森曾说:孩子的同龄社交是他亲子互动经验的延续。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忸怩内向,那么家长就应该开始反思自身行为。
如果家庭日常中父母总是洋溢着幸福感,用正面、温暖的态度对待他人,那么孩子多半能和同学相处很好。
反之,如果家庭动辄就是言语上的战火硝烟,″我说过多少次了?″、″你真是欠揍啊!″那么孩子有可能在学校也不受欢迎。
当然,这只是从大概率来讲,并不排除个别特例。
孩子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父母学到的,换言之,父母其实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责任人,家长的社交魅力可以″传染″孩子。
不如反思以下
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,要求孩子改变,家长必须现自己转变。

社交能力第一步,从聊天接话开始
小西妈妈看见小西课间郁郁寡欢坐在座位上,问她:″你为什么不跟同学聊天呢?″小西回答:″我插不上话。″
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,小西妈妈从培养小西接话能力开始。妈妈以一句话开启一个故事,然后两人轮流一句把故事接下去。
刚开始接龙,妈妈发现小西只会按照常规思路,比如妈妈说″小兔子遇到大灰狼″,孩子就会接″小兔子被大灰狼吃掉了!″
但是到后来,孩子渐渐学会主动创设情节、引入其他角色来丰富故事内容,接出″小兔子给妈妈打电话求助″等情节。这一转变,表现孩子已经能够在聊天中即兴发起、引导话题。
引导话题、机灵风趣,如果孩子具备这一的素质,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社交了。
孩子有了表达的欲望还不够,更重要的是训练如何说出来,如何吸引人兴趣。
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往往举止比较活跃,即兴表达能力强,这也是语言能力、思维能力的综合素养。

演故事,带孩子进入社交圈
孩子融入真正的社交场合,初次见面获得好感、面对很多人进行表达、处理冲突等多种社交场景,只具备聊天能力当然不足以应对,孩子可能还是显得不够勇敢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:人类对未知环境感到恐惧,是因为不可控。
汉娜爸爸从带孩子演故事,锻炼应对话术:
通过这一的故事演绎,孩子学会观察新团体中成员的热情程度,从比较好打交道的开始;学会赞美别人,迅速获得好感,打破社交的壁垒。
赞美不能太笼统,要具体并且提出要求,这样融入新集体的概率就会增加。类似这样场景的演练,家长还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,不断提高孩子面对各种情境的能力。

福利时间
想要培养孩子高能高分吗
扫一扫下方二维码
免费领取一节PRT国际英语体验课
声明: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或删除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