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蹭的孩子不是病,催促的家长最要命!

磨蹭,是孩子的天性
想必很多妈妈都有相同的苦恼:不管孩子做什么,都磨磨蹭蹭。为人父母,不少经历过类似的情境。
早上七点叫醒,不管怎么喊、拖、拉、拽,他都闭着眼睛,缩在被窝里,气得让你差点原地爆炸。
等了一分钟,″刷完没?″没有反应;
等了五分钟,″刷完没?″没有反应;
进去看,他还在慢腾腾挤牙膏。

你都已经吃完了早饭,饭桌上还没见他影子。
好不容易坐下,举起勺子,细嚼慢吞的样子彷佛在数米有多少粒。
这件事,做妈妈的,都有自己的血泪史:
″孩子磨蹭的时候花样百出,喝水、尿尿,被蚊子咬,按下葫芦起了瓢!″
″一页纸的拼音写了俩小时,哭了两次,到阳台透透气发现隔壁在嘶吼:写啊!写一!″
″试了不下一百种方法,涛声依旧,该磨蹭还是磨蹭。″
″孩子上了一年级,辅导作业太忙太累,头发都不用烫,气炸了!″

不要以成年人的节奏,定义孩子的节奏
你催促孩子″饭吃完了没?″潜台词就是″我得赶紧收拾碗筷了!″
你催促孩子″作业写完了没?″潜台词就是″写完了赶紧洗漱,让老娘早点得空休息!″
当我们催促孩子的时候,其实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定义他做事的快与慢。
儿童心理学家发现,孩子有自身的生理发展轨迹:
• 两岁以前,没有″时间″这一概念,完全活在当下,对明天没有计划。
• 两岁半,对″先后″、″快慢″这些词有了初步的认识。
• 三岁,时间观念逐渐形成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三者关系能够分清。
• 五岁,对时间有了兴趣,开始探索时间,喜欢听过去的故事,但是十分钟和半小时究竟能做多少事,没有什么概念。

所以,我们认为孩子磨蹭,其实是他们必经的阶段。
只有让他们自己一步一步感受时间、形成时间观念,才能真正改掉磨蹭的毛病。


磨蹭的孩子不是病,催促的家长最要命
孩子磨蹭很正常,反而是,如果家长经常催孩子,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: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?如果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你在旁边耳提面命,他反倒不知如何下笔,作业越做越慢。
最后导致你不得不一笔一划教,教得更心累、更火大。
孩子不仅没学会,反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,长久下来作业一事离不开家长辅导。
时间管理、约束克制、独立思考,这些技能的习得并不是立竿见影。

我们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有一个人整天在你耳边念叨:
″还不赶紧去上班?下班了快点做完饭!玩什么手机、躺什么沙发?文件资料你检查了吗?长一身肉,赶紧去锻炼!″
哪怕这个人对你再好,恐怕日久天长你也会心生反感。
孩子也是一样,催促会滋生孩子的叛逆,他们不会从父母的出发点去考虑,只会忽视父母的要求,″一天到晚只知道催,我才不听你的!″
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,即刺激越多、越强、越久,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越严重。

磨蹭,未必就是一种缺点
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典礼上,优秀学生代表上台,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小时候学习能力差,小学明明大家都能考满分,但我却每次都因为试卷做不完,受老师批评、留校写检查。
我难过地问妈妈:″我是不是比别人笨?″
妈妈一张张摊开我惨不忍睹的试卷,说:″写得慢不是你的错,就像烧开水,他们的锅小,开得快;你的锅大,得慢慢开。也许你现在赶不上别人,但你以后肯定能做得更好!″
父母的鼓励,会比催促,带来更好的效果。
还有很多时候,孩子表面上是磨蹭,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。
街上看到一对母子,妈妈风风火火走在前面,四岁的孩子跟在后面一步两回头。
″快点走啊!″妈妈在催。
催了两遍还不见孩子加快速度,转身发现他津津有味地仰头看天上。
他兴奋地分享:″妈妈,你看,我在动的时候云不动,我不动的云才动呢!″
孩子走路磨蹭,却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小眼睛,研究相对静止的奥秘。
与其抱怨孩子磨蹭,不如反思是否自己太快。
大人与孩子,快慢有不同的轨迹,过度干涉,反而容易″撞车″。

福利时间
娃磨蹭,你一般会用什么小办法?
结合育儿经历分享你的观点
关注公众号,转发+评论
获赞最高赠送树童自然拼读台历
英语真学霸,学习不磨蹭



